半截蜡烛教案

时间:2025-08-29 09:31:30
半截蜡烛教案

半截蜡烛教案

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常常需要准备教案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,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。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半截蜡烛教案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
半截蜡烛教案1

【知识与技能】

1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。

2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,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。、3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。

4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,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、勇敢,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。

【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】

1、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、勇敢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2、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特点,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。

能有感情地演读课文,体会语言的艺术。、课时安排、1、课时、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新课

1、创设情境,谈话引入。

(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资料)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,二战虽然过去了60多年,但德、意、日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给全世界人民造成的伤害却永远也抹不去。今天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。(板书:半截蜡烛)组织读课题

2、、课件出示未燃烧的半截蜡烛图,让学生说说“半截蜡烛”有什么作用?

3、过渡小结: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在这硝烟弥漫的年代,这半截蜡烛,这小小的半截蜡烛(指着课件半截蜡烛图)却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。

二、初读课文

1、组织自由读课文,完成两个要求:

(1)把课文读通,读顺,碰到不会读的请教老师或同学。、(2)想想,今天学的课文与学过的记叙文有什么区别。

2、交流反馈:

(1)出示难读的词语组织朗读(包括在巡视过程中学生碰到的生字问题)

伯诺德夫人

杰奎琳

德国佬

瞥了一眼

(2)指名说说,与学过的记叙文有什么区别、预设:

①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、地点和人物。

②整篇课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。

③当时的情景、人物的动作、神态在课文中有提示,并且加了括号。

④人物的语言前面都写上了名字,让我们明白这些话是谁说的。

(3)小结:你们提到的这些确实和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,像这样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以及提示语来推进故事情节,刻画人物的就是剧本。

三、细读感悟

1、组织默读课文,思考: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?

2、指名回答(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。一天晚上,德国军官闯进她家,点燃了蜡烛。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,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,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。)

3、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,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叮嘱两个孩子的?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,找找相关的句子,可以把它划下来。

4、出示句子品读:

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,从现在开始,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。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,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,懂吗?

(1)从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这蜡烛的重要?(不惜代价)什么代价?(一切代价,甚至是全家人的生命)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,你会对两个孩子怎么说?指名读

(2)提升指导:(再出示未燃烧的半截蜡烛课件,指着蜡烛)同学们,伯诺德夫人家的这半截蜡烛假如被点燃了,那会怎么样?(抽个别说)把他们三个人的想法写下来。

(3)交流讨论、预设:

生1:秘密会暴露

生2:一家三口会被杀害、师:仅仅是一家人吗?、生3:会让更多的家庭灭亡、师:仅仅是家庭吗?、生:奋战的战士

师:会伤及到很多家庭和战士,甚至是整个法国。

想到所有的这些,想到祖国将要面临的灾难,兄妹俩更深刻地记住了妈妈的话——指名读句子。

伯诺德夫人心中再次想起了这句话——齐读

5、过渡引入:这支蜡烛真的被点燃了,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心被悬了起来。他们是怎样奋力保护这半截蜡烛的?

(1)组织说说伯诺德夫人和杰克的保护办法。、预设:

生1:妈妈急忙取出一盏油灯想把燃烧的蜡烛换下来,

生2:妈妈取出油灯向中尉道歉,并说油灯亮些,趁机吹灭了蜡烛。

师:(板书:吹)这一吹还是刚刚结束,德国佬中尉又点燃了蜡烛。假如此时再吹会怎么样?

生1:引起怀疑

生2:会更彻底地搜查、??

师:杰克也想到了这点,于是他——

生:假装天冷,走到桌前准备端起蜡烛去柴房抱柴生火。

师:(板书:端)杰克的这一端并没有停止蜡烛的燃烧。眼看蜡烛被烧尽,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。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,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——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。

(2)指导读杰奎琳的语言

课件出示:

司令官先生,天晚了,楼上黑,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?

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,司令官先生。和您聊天真有趣,可是我实在太困了。

晚安,各位先生。晚安,妈妈。

杰奎琳这“一端“,“端”成功了吗?为什么能成功?小组讨论交流、预设:

(她的纯洁和可爱博得了司令官的同情和喜爱;她的妈妈和哥哥在前面给了她榜样的示范;当德国佬点燃蜡烛时,妈妈马上吹灭了蜡烛,给蜡烛燃烧到最后争取了时间)

个别读,读出杰奎琳的天真纯洁。(板书:端)

四、总结交流

在看是平静,实则紧张的气氛中,全家人集中生智,一吹二端蜡烛,用机智巧妙的语言保住了秘密,保住了情报站,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家人的勇敢和爱国之心。她们的巧妙应对,不仅摆脱了困境,而且挽救了无数个家庭,甚至是拯救了一个国家。剧本中人物的对话,故事的情节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的特点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演一演。

板书设计:

半截蜡烛

画半截蜡烛,蜡烛外面左边写上“保护”两字,蜡烛里面中间竖排写上“吹、端、端”三个动词,蜡烛右外面写上爱国两字。

半截蜡烛教案2

【学习目标】

1、通读课文,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,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。

2、读课文,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,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,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,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。

3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并能分角色演一演。

【课时安排】

1课时课。

【前准 ……此处隐藏18482个字……“在斗争的最后时刻……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”

过渡:烛焰摇曳,发出微弱的光。此时此刻,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。于是,谁又站了起来?

(2)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

指名分角色朗读第六、七自然段。

评价朗读。

这个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?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?再读她说的话。读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。

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,你的心情怎样?(如释重负)你想说什么?

师述:此时此刻,这半截蜡烛仿佛是颗定时炸弹,是小女孩子却非常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,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,上楼去了。这是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争。板书:端起烛台

四、总结回顾,延伸拓展

1、看板书,总结课文。补充板书:挺身而出千钧一发

2、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,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胜利靠的是什么?

(靠的是机智、勇敢、镇定,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。)

3、再读第一自然段,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,是怎样的一种情感?(爱国)

五、小组合作编课本剧来演一演。

半截蜡烛教案15

设计理念:

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“滋味”,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。词语,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、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,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。词语,只有回归文本之中,才有生命的活力,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,才是有血有肉的。因此,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,关注那些“含义丰富、含情脉脉”的词句,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,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。

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,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,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,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。让学生与文字“亲密”接触,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,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: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,文本的知音,教师的朋友。

设计特色:

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,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,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,在争辩中放飞自己的思维。

教学目标

1、学习生字词,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,并能参与导演剧本,深入体会“急忙”、“轻轻地”、“慢慢”、“从容地”、“镇定地”“等词语的内涵。

2、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,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。

3、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,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。

4、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。

教学重点:

1、 弄懂课文内容,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。

2、 转变角色,以导演的角色文本,咬文嚼字,体会人物品质。

3、 在争辩中,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“瞻前顾后”的能力,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。

教学难点:

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情的变化,适时恰当地把握好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利用。 教具使用:

多媒体课件

课时安排:

一课时

教学过程:

板块一:学习字词

1、教师板书课题,边板书边重点提示“截”的部首“戈”和“蜡烛”的偏旁分别为“虫”、“火”。启发学生用“烛”组词:烛台、烛芯、烛光、烛焰摇曳??

2、介绍作品背景:

第二次世界大战:20世纪三四十年代,德、意、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。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,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。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,三千万人流离失所。最后以中国、英国、法国、美国、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,德、意、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。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。

3、教师继续板书:

伯瑙德夫人、雅克、杰奎琳。引导学生朗读,提问: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?以此了解: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,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——法国,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。插问: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?(居里夫人,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)

4、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,检查预习情况。

5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教师提示:联系上下文,想一想课文中“绝妙”、 “危机”、 “厄运”的意思,把课文读懂。

6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:

(1)绝妙: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,插在一个烛台上,摆在显眼的桌子上,骗过了敌人。妙在情报藏得隐蔽,令敌人意想不到。

教师点拨:“绝妙”是万无一失的意思吗?你从“终于”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?(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)

(2)危机: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,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,秘密就会暴露,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,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。

教师点拨:

用上“一旦意味着 意味着意味着 。”说话。 “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。”这里“似乎”说明了什么?(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)

(3)厄运: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,就会自动熄灭,秘密就暴露了,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。

教师点拨:在危机和厄运面前,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?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?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?请同学们再读课文。

板块二:复述故事

1、请学生结合老师要求,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、化险为夷的经过。然后组织交流。

2、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:点燃——吹熄——点燃——端起——夺回—端上楼。(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)

3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敌我双方围绕“半截蜡烛”展开了扣人心弦的斗争。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故事。

这是一个( )的故事!

板块三:学做导演

1、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,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?引导学生讨论,并申述自己的理由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: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、雅克与敌人周旋、杰奎琳与敌人周旋。

2、假如请你来做导演,每一场戏该怎么演?认真阅读课文,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、表情、语言、心理活动,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。

3、组织学生交流:

(1)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,重点关注“急忙”、“轻轻地”以及人物语言一突出哪个字或词?并且要说明理由!(扣住人物语言中瞧、这盏、亮等词体会意义,感受导演们扣住不同词的不同点和相同点。)

(2)杰克与敌人周旋的表演,重点关注“慢慢”、“从容”和人物语言。思考为什么关注这些!

(3)杰奎琳与敌人周旋的表演,重点关注“娇声”、“镇定”、“道声晚安”以及语言和说话的对象。

板块四:思索胜利的原因

1、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,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,他们一家也得救了。同学们,是谁保住了秘密,保住了情报站,挽救了一家人?

《半截蜡烛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